楊雪
今天是全國生態日,恰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會各界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行動更加自覺,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昔日污染河道化作景觀水系帶動沿岸產業升級,智能灌溉系統讓農田在節水的同時豐產增收,光伏治沙技術使荒漠上種出“陽光銀行”……在“兩山”轉化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催化”作用。
從粗放式增長到創新驅動,技術的持續進步與應用,成為綠色發展的強大引擎。工農業生產中,各種綠色技術的應用,既通過污染控制、資源循環、能源轉型等解決環境問題,又通過降本增效、產品升級等產生更多經濟效益。同時,為綠色發展而生的技術本身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可再生能源產業——我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已突破10億千瓦,不僅大幅提升清潔電力供給,還催生了完整且具國際競爭力的光伏全產業鏈。
在技術賦能下,生態的價值也由抽象變得可量度、可交易、可變現,成為市場化商品,產生經濟效益。以碳排放權交易為例,遙感、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生態價值的數據量化,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據可信度和流程透明度等。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碳市場運行4年以來,累計成交額超470億元。同時,在林業碳匯、水權交易、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各種技術的應用貫穿生態產品的生產、評估、交易環節,推動經濟活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階段。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能源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任務緊迫,綠色技術創新還存在制約瓶頸。面對種種挑戰,還需總結運用“兩山”理念實踐積累的豐厚經驗,圍繞產業綠色轉型、生態價值轉化等精準發力,進一步強化科技應用,構建包括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同時培育更多綠色技術新業態。
今日之中國,萬里河山執此新綠,向世界昭示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意蘊。在科技創新的持續催化作用下,“兩山”轉化的生態紅利將持續釋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圖景也將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