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通過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修復棲息地、開展種群動態監測等措施,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從最低谷的7只恢復至42只;在湖北枝江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經生態修復后,鳥類由141種上升到184種,成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候鳥驛站;上海“生境花園”通過鄉土樹種應用、人工濕地建設等措施,構建了“公園—綠道—社區綠地”立體網絡,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樣性和人居環境的生態韌性……這些案例都是我國各地在美麗中國建設中交出的“高顏值”答卷。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當前,我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在工業、農業等領域,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工作,進一步夯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生態根基。
持續提升治理實效
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是生物多樣性存續的前提。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組織實施“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和“雙重”(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等,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聯合財政部、國家林草局等9部門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國家層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7項工程、24個項目等。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說,生態環境部立足統一監管職能,系統構建監督性監管體系。建立生物多樣性監督性調查、觀測與評估體系,搭建監督性調查觀測網,多尺度、多層次常態化采集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等數據,開展重要生態空間生物多樣性基線調查與動態觀測等。
科技對生態系統治理和保護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四川探索構建“空—天—地”一體化若爾蓋濕地實景三維監測系統,這是針對黃河上游退化濕地修復工程,首次將實景三維技術應用于生態修復監測,實現了對25個試點項目的實時監測、評價。“系統可以真實、立體、時序化展示出工程治理進度和生態修復成效?!彼拇ㄊ〉刭|調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顯華說,系統還在進一步完善評價預警功能。基于監測數據進行修復成效評價,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預測,進行成效預警,以便及時采取治理措施。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
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被認為就像分子和分母的關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就能擴大環境容量,減小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改善生態質量,緩解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壓力。
當前,我國工業領域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革新末端治理技術,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強化循環利用技術,努力構建起“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車拆解線,通過化學方法從動力電池中提取再生材料,其中,鎳、鈷、錳回收率達99.6%,鋰回收率達91%。
我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體系,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降低化學投入品使用量,減輕自然生境的承載負擔。
綠色生活方式的養成對“減污”也至關重要。以上海為例,2019年上海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干垃圾清運量減少了16.7%,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回收利用率達45%,間接為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留出了空間。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指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既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升華,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的精準把握,為新征程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