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梁樂 朱彤 通訊員?張路 謝超
“原本打算10分鐘逛完,結果待了快一個小時,真是讓人收獲感滿滿!”7月24日,在新疆庫車市,游客王洪禮游覽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后這樣感嘆。
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一所建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庫車友誼路墓群原址上的博物館,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其也是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遺址博物館。
這一墓群是新疆地區首次發現與中原、河西地區形制完全一致的漢式磚室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貴實證,因其突出的證史、補史作用,被評選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虛實變幻讓文物“活”起來
該博物館核心展廳面積4259平方米,共展示了15座已經發掘出完整樣貌的磚室墓。磚室墓隨葬的大量陶器、骨器、錢幣等遺物也一并展出。這些珍貴文物都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和西域緊密聯系的重要依據。
漫步于館內寬敞的步道,眼前的磚室墓外形十分相似,但細細看來又有所差別。
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告訴記者,磚室墓形制上分為豎穴單室磚墓、斜坡墓道單磚室和斜坡墓道前后雙室三種。每種磚室墓隨葬物品也有所不同,可以由此來判斷墓主身份。
“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利用物理手段將珍貴文物隔離起來。同時,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我們運用數字化手段,將它們進行活化展示和內容闡釋。”馬麗麗說。
在1號磚室墓附近的一處5層階梯休息區內,觀眾們正等待著一場奇妙的演出。原本通透的展區,突然“憑空”出現一面熒幕,播放著1號磚室墓被發現和發掘的全過程影像。影片剛一播完,熒幕便瞬間消失。燈光立馬亮起,1號磚室墓的實物赫然展現在觀眾面前。
“哇……”人群爆發出一陣驚嘆聲。虛實之間,原本沉睡著的文物瞬間“活”起來了。
馬麗麗介紹,為完整呈現墓葬群的原始格局,并保證對墓葬本體展示的真實性,博物館在棧道材質和多媒體成像介質方面,采用了透明或高透光度的新材料,以保障視線通達和空間通透。
科技手段帶來穿越“真實感”
當游客站在3號墓墓碑前,隨著眼前的一道道光源點亮,墓碑上的斗拱、神獸和各類花紋等細節一一清晰呈現,給人一種強烈的立體感,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到實物。
“還是科技手段高明,有一種穿越回古代的‘真實感’。”王洪禮打趣地說。
在逐一游覽完古墓后,王洪禮和同伴還借助VR眼鏡,沉浸式地感受古龜茲地區文化習俗和生活風貌。在交互式屏幕前,大家共同跳起了龜茲樂舞。
結合全息劇場、裸眼3D、沉浸漫步劇場、全景聲數字聲場等數字多媒體形式,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展廳共設置了龜茲的故事、營建之地、營造之法等七大主題展區,為觀眾帶來了新奇的體驗模式。
“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有獨特的建設理念,以生動的大遺址敘事來講述考古遺址背后的大歷史。”馬麗麗表示,博物館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和先進技術,著力破解“遺址看不懂”的難題,最大程度地發揮考古成果資政育人的作用。
文物是開啟歷史大門的鑰匙。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比龜茲魏晉古墓遺址3號墓門楣上的白虎、朱雀等神獸紋樣和墓葬形制,文博工作者發現,其與酒泉、嘉峪關一帶的魏晉壁畫墓,敦煌的佛爺廟灣磚室墓,以及福建廈門一帶發現的磚室墓都十分相似。這一發現,一舉將磚室墓的考古實例,由敦煌向西推進了7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