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8月18日,以“人機協同催生教育新生態”為主題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離大會正式開始還有20分鐘時,主會場已經沒了座位,后來的人只能站著聽。
不少孩子也來了。他們在場館外的智慧教育展區,體驗機器人和數字人,體驗正在發生的人機共育、人機共教、人機共學的教育新實踐。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于吉紅在發言中指出,“智能時代,教育何為”,是需要大家共同回答的時代課題、世界課題。于吉紅說,站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口,高校要切實擔負起開辟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發展變革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主動引領數字教育變革,全面服務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要積極創新人才培養范式,面向智能時代的需要,讓學生在真實科研場景中鍛造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要不斷探索學科交叉融合,構建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建強一批前沿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為破解重大科學難題、取得重大原始創新開辟新路徑;要持續深化教育數字合作,搭建數字教育國際研究網絡和創新平臺,共同助推全人類的教育長遠發展。
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講起了他在湖南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看到的一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學校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現,有效地提升了智力障礙學生課堂參與度、專注度與自信心,讓每一個特殊兒童得以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當時看到這種情景,我的眼淚掉下來了。人工智能讓我們特殊教育變得不‘特殊’。”他感慨道。
吳巖表示,中國正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各領域,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三年來,已帶來五大變革:改變了學生的“學”,改變了教師的“教”,改變了學校的“管”,改變了高校科研的范式,也正在改變教育的形態。
“進入智能時代,教育數字化不是一般的技術問題,而是影響甚至決定教育強國建設成敗和建設成色的戰略大事。”吳巖強調,“中國教育系統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變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干事斯蒂芬妮亞·賈尼尼表示,當前出現了學習者過分依賴機器,將AI生成的內容直接作為個人成果提交的現象,學生傾向將思維過程“外包”給人工智能。換言之,他們正在讓渡人類自主決策權。“這也迫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當人的認知活動越來越多由機器來完成,我們必須在人工智能時代堅守教育底線。”她說。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郭新立也有同感。他指出,人工智能時代,變化的是教育形態、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不變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學生心靈的培養以及基本認知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教育不能丟棄的根本。
談及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董事、高級副總裁聶小林表示,教育也在賦能人工智能。教育場景反哺人工智能迭代,高質量數據與教學設計標準持續優化大模型能力,實現“從AI賦能教育到教育賦能AI”的共生共進。未來已來,聶小林建議,和全球教育界同仁共建安全可控的主權大模型,保障各國教育數據主權與技術自主權;共研教育垂直大模型,提升教育適切性,助力文化價值傳承;共享實踐經驗,推動跨國教育大模型應用生態互通。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由北京師范大學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大會將持續到8月20日,共舉辦2場全體會議、17場平行會議、4場主題論壇和4場專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