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靳旭 張楊 滾艷 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
7月13日,在距離新疆民豐縣城約70公里的薩勒吾則克鄉,隨著最后一相導線順利跨越和若鐵路、國道315并抵達188號鐵塔,和田—民豐—且末—若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全線貫通,這是繼鐵路、公路、機場、生態鎖邊之后南疆惠民工程的又一里程碑節點,標志著我國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壓環網工程——新疆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歷經15年建設正式“合龍”。至此,工程主體建設任務全面完成,進入投運倒計時。這項規模宏大、建設艱難的工程,正逐步成為西部能源輸送與經濟發展的新動脈。
新疆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由9項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分階段施工完成,包括巴州750千伏變電站工程、巴州—庫車一二回、庫車—阿克蘇—巴楚一二回、巴楚—莎車—和田、莎車—和田二回、和田—民豐—且末—若羌、巴州—鐵干里克—若羌等,共建有變電站9座、開關站1座。工程單線路徑長2674千米,環線長度達4197千米,相當于喀什到上海的直線距離。
該工程圍繞塔里木盆地形成環形電網,環內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建成后將覆蓋南疆五地州106萬平方公里區域(接近我國陸地面積的九分之一,相當于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六省面積之和),成為全國最大的750千伏輸電環網,全面提升南疆五地州的供電保障能力。
作為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重點工程,也是新疆電網“內供七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建設的和田—民豐—且末—若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動態投資47.36億元。該工程新建民豐、且末2座750千伏變電站,擴建和田、若羌2座變電站,建設750千伏線路900千米、鐵塔1891基,其中超半數線路位于沙漠腹地,創下全國沙漠路徑最長輸變電工程、全國單程線路路徑最長超高壓工程及新疆“十四五”期間一次性建設規模最大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等紀錄。
在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因地制宜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在疆內超高壓工程中首次試點螺旋錨基礎施工,機械化程度高、工序少、效率高,三天即可完成鐵塔基礎作業,實現基礎—組塔—架線施工“零等待”,基礎施工從“開挖+綁扎+澆筑+養護”向“擰螺絲入地”的技術飛躍,相比傳統基礎作業,具有“零開挖、零棄土、零擾動、零澆筑、零養護”的顯著優勢,為同類地質區電網建設提供示范;通過增加支墊沙袋高度、用彩旗標識、鋪彩條布等方式,防止塔材丟失或被沙丘掩埋,同時在導線展放的地錨區域加墊隔板并放置沙袋,增大地錨抗拔性能,最大限度滿足承力要求,確保受力塔、牽張設備、錨線的受力安全性;采用“無人機+集控智能可視化張牽”新型放線技術,由無人機替代人工架設初級導引繩,在張力場、牽引場設遠程集中操控臺,鐵塔安裝監控裝置,實現多設備集中操控和風險點全程可視化監控,降低作業風險。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750千伏變電站32座(總變電容量9350萬千伏安)、線路97條(長度12337千米),形成“內供五環網、外送五通道”主網架。按照規劃,“十四五”末將形成“內供七環網、外送五通道”格局,為新疆能源優勢轉換提供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