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江耘
4月底,各省分別亮出一季度經濟成績單,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這6個“經濟扛把子”,一季度GDP總量加起來超過14萬億元,占了全國的44.7%。
記者注意到,浙江、山東GDP增速都沖到6%,在上述六省中并列第一。跑出最快增速背后,浙魯做對了什么?
“一季度,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質產品產量爆發式增長。”浙江省統計局總統計師褚英國的這句話指向了一個事實:新興產業已成為浙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記者在杭州靈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靈翼科技”)采訪時,該公司技術人員正忙著進行結構裝配和航電布置。產品完成后期總裝以及試飛等環節后,將正式交付使用。
訂單擂戰鼓,聲聲催人急。“今年我們的訂單遍布國內,數量總體不錯。”靈翼科技運營管理部經理何楊向記者介紹,今年生產訂單較去年有大幅度增長,增幅超過了50%。
增幅大源于本領強。該公司最新亮相的WZ-700C型無人直升機采用了先進的旋翼頭前傾設計,最大載重可達300千克,可實現一鍵自主起降、自主巡航、自主避障,適用于應急救援、環境保護、災害通信快速恢復等領域。
在低空經濟賽道上,靈翼科技的無人直升機翱翔在我國海島、高原的上空,解決了物資運輸和消防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讓其贏得了市場。
數據顯示,浙江2025年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1至2月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均比去年全年加快。
如果說浙江的秘訣是無人機“上天”,機器人“跑步”,“新玩意兒”賣得好,那么,經濟大省山東主打傳統工業“老樹開新花”,依靠“科技+”,持續鞏固著自己的優勢。
短短7分鐘,鋼水在全無頭超薄帶鋼軋制工藝(ESP)生產線上變成鋼卷,而傳統生產線需要3個多小時;193米ESP生產線,其長度僅是傳統生產線的1/5;ESP熱軋帶鋼薄規格下探至0.6毫米,僅僅相當于“四五張A4紙的厚度”,從而生產出全球最薄熱軋帶鋼……這是發生在日照鋼鐵控股集團車間里的一幕。
日照鋼鐵ESP薄板廠副廠長周永志給科技日報記者打了個比方:就像放進面粉和水后,直接出來面皮,看不到中間和面、搟面的過程。而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并未妨礙產品質量,反而使得產品更加精致——厚度在1.2毫米以下的鋼卷,只有ESP能實現穩定批量生產。
從三峽大壩到港珠澳大橋,從青藏鐵路到膠州灣跨海大橋,多個國家級重點工程里都能找到這些產品的身影。
傳統產業是山東工業經濟的根基和優勢。如何讓“老樹開新花”?山東人將科技融入傳統產業。該省聚焦冶金、化工、輕工、建材、紡織服裝、機械等六大傳統優勢產業,持續推進“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取得了良好效果。
“好于全國、好于預期。”這是山東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吳炎對該省一季度經濟成績單的印象。據其介紹,一季度,山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6%,高于全國8.6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9.3%,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
不過,在狠抓傳統產業轉型的同時,山東還在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推動AI技術在各個領域“落地生花”。數據顯示,一季度,山東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較去年全年提高1.2個百分點,高于規上工業5.1個百分點,新技術新產品跑出加速度,帶動高端制造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產量分別增長76.2%和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