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姍姍 記者 雍黎
“原來這都是坑坑洼洼,生活也不方便,城市更新后,設施完善,住得很順心。”76歲的陳代蓉是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居民,從1965年就在此居住的她,見證了民主村的蝶變升級。
9月23日下午,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探尋重慶中心城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故事。
民主村社區原是“百年兵工廠”國營建設機床廠配套家屬區,建于20世紀50至90年代。曾經,這里房屋老化、設施陳舊、交通擁堵、環境臟亂。在周邊商圈陸續建成后,民主村更是成了城市發展中的“洼地”。
2022年年初,民主村社區啟動更新改造項目并納入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創新運用了“留、改、拆、增”的更新模式,推進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進社區,專業化打造成集街區與社區、記憶與活力、原住與新生于一體的智慧型宜居社區,讓社區居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成果。
在民主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云上民主村”數字化平臺實時顯示轄區面積、人口和戶數,居民們可通過手機輕松查閱民主村歷史文化、美食與景點,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不上交”的社區“智”治。
“現在辦事快得很,隨時咨詢隨時辦,很方便。”68歲的丁祖英說每次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都耐心傾聽、講解,還相互加了微信隨時能聯系上,相處得像朋友家人一樣。
走進社區會客廳,一張張屬于民主村老居民們的記憶相片,展示出社區的蝶變過程;在民主村健康服務中心,“云醫院”問診、醫檢互認系統等智能化醫療服務大大減輕居民就診負擔;采用“公益+惠民”運營模式的社區食堂,依托“渝悅養老”平臺,實行數字助餐,累計為24萬余人次居民提供助餐服務。
目前,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二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未來,一個更智能、更青春、更宜居的民主村社區將惠及更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