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肥胖的負面影響有很多,但科學家意外發現,伴有肥胖的癌癥患者在接受PD-1抑制劑療法時,反應程度往往更好。在最新的《自然》論文中,來自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的研究團隊揭示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免疫系統中的關鍵組成巨噬細胞會因為肥胖逐漸表達更多的PD-1,而過度表達的PD-1也讓抗PD-1類免疫療法更容易靶向發揮作用,提升了治療效率。
科學新發現丨《自然》:肥胖能讓免疫療法更有效
-
-
東京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樂觀的態度有助于避免拖延行為。該研究發現,那些對未來持悲觀看法的人更可能成為重度拖延者。研究團隊調查了近300名年輕人對壓力和幸福感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隨時間的變化,結果顯示,樂觀的人往往不會有嚴重的拖延習慣。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發表在《科學報告》雜志上。
科學新發現 | 樂觀態度或是拖延癥的“解藥”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等合作,首次提出“腸道菌齡”的概念,認為腸道菌群是決定人體年齡的重要因素,即擁有健康腸道菌群的老年人會更“年輕”,而不健康的腸道菌群讓年輕人更“衰老”。相關成果6日發表在《自然·醫學》上。
科學新發現|“年輕”菌群讓人更“年輕
-
-
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康君副教授團隊發現,辣椒中辣味成分的主要來源——辣椒堿,可激活胃內的抗氧化系統,從而預防酒精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損傷。
科學新發現丨研究發現辣椒可預防喝酒傷胃
-
-
據最新一期《微生物組》雜志報道,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格陵蘭冰蓋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冰雪表面的巨型病毒,它以雪藻為食。
科學新發現丨新發現的巨型病毒或有助于減緩冰川融化
-
-
《自然》雜志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團隊結合成像技術、機器學習建模和機器人飛行,首次揭示了昆蟲翅膀鉸鏈的工作原理。
科學新發現 | 昆蟲翅膀鉸鏈之謎首次揭開
-
-
肥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公共問題,為何有些人更容易長肉呢?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最近基于近50萬人的數據,揪出了兩個“罪魁禍首”。
科學新發現 | 這2個基因發生變異最易致人肥胖
-
-
據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首次在小鼠腦干發現一個大腦回路,即使小鼠不餓,該回路也會讓它們渴望并尋找食物。
科學新發現丨即使不餓也想吃東西是因為胃口好?
-
-
你是否曾留意到,我們僅在呼氣時才能說話?根據《科學》雜志的最新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揭示了背后的原因。他們發現了大腦中一個由控制呼吸節律的腦干區域指揮的專門回路,這個回路不僅可以驅動發聲活動,還確保了人類在吸氣時停止說話,僅在呼氣時才能發出聲音。
科學新發現丨人為什么只在呼氣時才能說話
-
-
丹麥、奧地利和美國的研究團隊使用掃描和建模技術重建了三只擱淺須鯨的喉部,他們發現,聲音是通過須鯨喉部特定發聲結構的空氣振動產生的,并且這些特化結構讓它們在發聲的同時避免吸入水。科學家還發現,須鯨能在不透明的水體中進行長距離的低頻交流,最大深度可達100米,最大頻率300Hz。相關論文22日發表在《自然》上。
科學新發現丨須鯨如何在水中“歌唱”?
-
-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使用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JWST)發現了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古老黑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宇宙的“黎明時期”,約為大爆炸后4億年,距今超過130億年。研究人員還發現,它正在“吞噬”其宿主星系。
科學新發現丨天文學家發現有史以來最古老的黑洞
-
-
心腦血管疾病仍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其發生發展與高膽固醇水平密切相關。
科學新發現丨我國科學家發現強效降膽固醇的天然降解劑
-
-
?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發現,環境可以影響人們對食物或飲料的味道感知。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食品質量與偏好》上。
科學新發現 | 環境改變或促使人減糖
-
-
根據即將在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AHA)上公布的兩項初步研究,心臟和大腦緊密相連,抑郁、焦慮和慢性壓力都會增加心臟和大腦出現并發癥的風險。
科學新發現丨兩項新研究發現抑郁、焦慮和壓力與心臟健康狀況不佳有關
-
-
《自然·地球科學》26日發表的一項模型研究顯示,在約2.5億年后下一個超大陸形成時,炎熱氣候將會超出哺乳動物生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