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
瑞士蘇黎世大學等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有關,包括其最遠端的部分——視網膜。該研究有助于未來對精神分裂癥進行更好的早期檢測和治療。相關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精神衛生》雜志上。
視網膜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被認為是大腦的“窗口”。因此,大腦的變化也可通過眼睛檢測到。此前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受到大腦灰質缺陷的影響,視網膜組織也會出現輕微萎縮(變薄)。然而,視網膜萎縮究竟是在患上精神分裂癥之前就已存在,還是繼發性后果,一直沒有得到解答。
團隊此次通過研究精神分裂癥多基因風險評分與未確診精神分裂癥個體視網膜形態之間的關聯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表明,在控制混雜因素的情況下,較高的精神分裂癥多基因風險評分與視網膜整體黃斑變薄相關。
為了調查罹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是否已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團隊對數萬名健康人進行了檢查,然后使用基因評分計算他們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他們使用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的34939名英國和愛爾蘭白人的人口數據。
這一發現的好處在于,與大腦中的變化不同,這種視網膜變化可通過簡單、非侵入且廉價的眼部測量來檢測。醫生借助一種眼部超聲波——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可在幾分鐘內測量視網膜的厚度。
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涉及與大腦炎癥過程相關的基因變異。神經炎癥基因特異的精神分裂癥多基因風險評分越高,神經節細胞內叢狀層越薄。因此,該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癥炎癥假說,即炎癥過程促進了疾病的進展。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么炎癥可以通過藥物來中斷,因此這種疾病未來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