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欣
據最新一期《腸道微生物》期刊報道,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的科學家首次解析了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分泌的核心毒素EspC的三維結構,并展示了該細菌如何利用這種毒素入侵并破壞腸道內壁的上皮細胞。
研究揭示,EPEC通過分泌EspC酶類毒素入侵腸道上皮細胞。這種毒素如同精密的“分子剪刀”,能切割細胞骨架蛋白,導致細胞骨架崩塌,進而破壞腸道屏障完整性,最終引發嚴重腹瀉、脫水甚至死亡。
該研究具有重大公共衛生意義。包括EPEC在內的許多大腸桿菌菌株,都是腹瀉的主要病因。每年,全球約有130萬5歲以下兒童因腹瀉引發的嚴重脫水和必需電解質流失而死亡。與此同時,針對這些菌株的常用抗生素耐藥性正日益增強。新發現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以及開發針對EPEC感染的新型靶向療法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