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
2025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在一片緊張與不安的氛圍中落下帷幕。這場匯聚了全球政要、軍事專家和學者的盛會,不僅是對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的全面審視,更是對歐洲未來走向的深刻反思。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歐洲人已經意識到,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并非長久之計,歐洲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定位,獨立自主地成為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
依賴美國不再可靠
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表示,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歐洲的噩夢”。這一結論源自美國對歐洲盟友的批評和輕視。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安會上給老歐洲上了一堂令人震驚的“民主課”,他尖銳抨擊歐洲盟友,批評歐洲人“不尊重投票權”和“壓制言論自由”。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則在慕安會上明確表示,歐洲不會在烏克蘭和平談判中占有一席之地,“歐洲朋友們,不要抱怨自己是否被排除在談判桌之外,而是要提出具體方案,拿出解決之道,并增加防務開支。”
美國代表如此赤裸的表態讓歐洲人感到震驚,也引發了歐洲領導人的反思。隨著美國把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美國準備將保衛歐洲的大部分負擔轉移到歐洲的北約盟友身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歐洲的安全正處于一個轉折點”。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我們必須確保歐洲強大、獨立,挺直腰桿應對未來的挑戰”。德國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也表示,“歐洲必須覺醒,必須承擔起自身安全的責任”。歐洲人意識到,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已不再可靠,歐洲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定位,尋找一條獨立自主的安全道路。
正視嚴峻現實挑戰
在這一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于2月17日在巴黎緊急召集歐洲主要領導人,討論歐洲應如何對特朗普政府作出更加協調的集體回應。會議上,歐洲領導人討論了短期內他們為解決俄烏沖突愿意給出的承諾,以及從長遠來看,在美國撤回支持的情況下,應如何確保歐洲大陸的安全。不過,媒體報道稱,與會的歐洲領導人對幾十年來最大的安全戰略轉變的反應并不令人滿意,在俄烏一問題上爭吵不休。
奧地利特雷西亞軍事學院馬庫斯·賴斯納上校解釋說,跨大西洋聯盟是幾十年來歐洲安全的基礎,如果美國拒絕提供支持,歐洲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建立起決定性的核威懾力量和可持續的軍事工業,也不可能投入足夠的軍事力量去維護俄烏之間上千公里戰線的和平。賴斯納表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歐洲像一位意識到自己沒穿衣服的皇帝。他強調:“如果美國人真的拋棄我們,那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以真正引起俄羅斯重視的東西了。”
歐洲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面臨的嚴峻挑戰。多年來,歐洲在防務方面對北約和美國過分依賴,國防開支長期不足,軍事裝備和技術與美國有很大差距。在提供諸如遠程導彈和防空系統等尖端武器方面,則面臨更大挑戰。各國在軍事戰略上的分歧較大,難以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這些都削弱了歐洲的整體防務能力。
此外,歐洲還面臨整體經濟疲軟、科技創新落后、能源價格高企、企業競爭力下滑,以及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威脅等挑戰。
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面對上述多重挑戰,歐洲正積極尋求應對之策。首先是歐洲各國將大幅增加國防支出。北約秘書長呂特期望在今年6月底的北約領導人峰會上提高國防支出標準,向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GDP占比5%的標準靠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承諾,將提議啟動國防投資的免責條款,以允許歐盟成員國以可控、有條件的方式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德國總理朔爾茨也表示,德國新一屆政府應盡快修改德國憲法中關于債務上限的規定,以大幅增加2027年以后的防務預算。
其次是打造歐洲自己的軍工產業和軍事力量。歐洲正在推動軍事一體化,提升自主防衛能力。從德法共同研發遠程導彈,到“歐洲天空之盾倡議”,歐洲共同防務能力建設正逐漸提速。根據《歐洲國防工業戰略》及新版防務計劃,未來歐洲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提升歐洲整體軍事實力,鼓勵各成員國共同采購軍事裝備,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計劃到2030年實現各成員國50%的軍事裝備訂單由歐洲自產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將不斷標準化其武器系統,提高規模化效益。
再次是加強歐洲內部防務相關事宜的協調。由德國、波蘭、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五國集團將協調各國之間所有與國防有關的活動。它已成功推動北約提前磋商有關武器和兵力的新目標。
最后,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挑戰,歐洲在盡力維系跨大西洋關系的同時,同樣有必要加強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合作。中方始終認為,歐洲是多極世界中的重要一極,中歐雙方是伙伴而不是對手。短期內,歐洲要迅速加強軍備、提升軍工產能,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中國的合作。長遠看,中歐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合作也具有廣闊前景。深化中歐戰略溝通和互利合作,將助力歐洲在未來的多極世界中發揮更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