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6月18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作為全國1885.10萬名專任教師代表,五位老師來到現場,分享他們如何將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樹人的實踐,寫入不忘初心的歲月。
他們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用八個字來概括他的工作——“天上治污、地上育人”。
經過長期的野外觀測、數字模擬和排放追蹤,賀克斌帶領團隊找準了霧霾的病狀、病因和病源,“對癥下藥”。他們創立了針對大氣復合污染的科學認知、精準溯源和高效治理的科技支撐體系,取得了被聯合國稱為“北京奇跡”的大氣污染治理效果。
“老百姓從藍天中獲得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褒獎?!辟R克斌說。
在賀克斌看來,用科研創新成果服務國家戰略,為國家培養有擔當、能貢獻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就是自己報效國家最直接的方式。
多年來,團隊里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論學習和實踐得到了鍛煉,取得了諸多國際領先研究成果。通過學科交叉,教師也為學生搭建了更大舞臺。
賀克斌深知,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持續奮斗。“我國通過污染防治攻堅戰,已經培養出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我所在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畢業生里85%都走上了國家急需的重點崗位。我自己的學生,現在絕大部分都奮斗在大氣污染治理的第一線?!辟R克斌欣慰地表示。
他們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蔡小雄在基礎教育一線工作了32年。
作為數學老師,他教過很厲害的學生,也教過一上數學課就頭痛的學生。對于前者,蔡小雄在學習上給他們加點“餐”,鼓勵他們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對于后者,蔡小雄跟他們一起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特長,走多元發展之路?!霸谖业男哪恐校麄兌际呛脤W生,都會對社會有貢獻?!?/p>
蔡小雄說,一線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可以先從“五個一”做起,那就是“上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個班”“關愛每一位學生”“樹好一面旗幟”“堅守一生追求”。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教授禹誠長期奮斗在職業教育裝備制造類專業教學一線。
她特別注重實踐導向,也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有學生喜歡加工產品帶來的成就感,禹誠就帶他做數控加工的產教融合項目。畢業后不久,這位學生就成了大型企業的數控銑特級技師,31歲就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教育也在不斷改革。現在的學生是數字時代“原住民”,禹誠就用數字化任務來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利用數字技術助力學生開展技能實訓,用人工智能給學生推送定制化學習和技能提升方案。
他們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第一幼兒園園長范徽麗是學前教育的一位“老兵”。最讓她心潮澎湃經歷,是十年前潿洲島的“教育拓荒”。
那時,國家啟動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每個鄉鎮要辦一所公辦幼兒園。
但在海島建園,談何容易?建筑材料需要走海運,一起風,貨船就停航;幼兒園的建設就像螞蟻搬家,得一點一點來。
幼兒園建好了,又缺老師。從城市到海島,渡船起伏顛簸,暈船是常事。一開始,沒有老師愿意上島支教,后來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通過城鄉教育協同模式,幼兒園招來了老師。
海島條件有限,很多課程無法開展。老師們就因地制宜,把貝殼、火山石、芭蕉葉變成了生動的教具,把海灘、大榕樹變成生動的課堂。
劉秀祥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的一名教師。十幾年前,他“背母上大學”的事跡感動眾人。如今,他是當地孩子口中的“祥哥”,是他們的榜樣。
劉秀祥始終堅信,老師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他會帶每一屆孩子到自己老家去,讓他們看看自己曾經居住的老房子。孩子們感嘆:祥哥在這樣的環境都能走出來,我也一定能!
除了教學,劉秀祥還發起了“助學走鄉村”公益助學行動,利用周末和假期,騎著摩托車走村串寨,把孩子勸回學校。十余年過去,他勸回的學生有1800多人。
“我愿意做一盞燈,照亮山里娃的未來,守住每一個孩子的夢?!眲⑿阆閯忧榈乇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