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王恒 張遠哲
5月12日,隨著一片重達161噸的鋼梁精準吊裝至指定位置,由中鐵工業中鐵重工參建的廣州黃埔涌步行橋首片鋼梁順利完成架設,標志著項目建設進入橋梁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根據步行橋結構特點,步行橋鋼梁施工共分17段,鋼梁總重2833噸。此次吊裝的首片鋼梁長14.8米,寬21.2米,重達161噸,于5月10日從江門市新會區出發,5月11日18時到達項目現場,采用660噸浮吊原位吊裝架設。
黃埔涌步行橋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涌涌口,西接廣州塔城市客廳,東連琶洲數字經濟試驗區,北望珠江新城CBD,南依閱江路生態長廊。大橋整體呈東西向跨越黃埔涌,橋梁全長約280米,其中最大單跨達到95米。橋梁設計線平面上均呈圓弧形布置,半徑為534.25米,橋梁平面呈中間寬,兩側窄的形態。
該橋受力體系為獨特拱形斜拉—梁組合體系橋,拱與支撐桿形成榕形,也是鋼主梁的斜拉體系結構,是國內首座大跨度曲梁空間拱形斜拉—梁組合體系橋。中鐵重工負責該項目的主橋和拱肋鋼結構的制作和安裝。
為確保此次吊裝架設安全高效完成,項目部結合橋梁結構特點、施工場地布置及周邊交通運輸等情況,聯合業主、設計等單位,多次召開施工方案研討會,提前優化施工設計,確定“先梁后拱原位吊裝”的總體施工方案。同時,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安全技術交底工作,全過程緊盯重要部位和關鍵環節,采用輔助定位及時跟蹤測量,成功克服高空作業、大件吊裝、安裝精度高等技術難題,完成首節鋼梁的架設任務。
黃埔涌步行橋設計立意為“榕生水岸,水鳥天堂”,橋梁如水中生長的榕樹,獨具嶺南意韻。微妙的拱形立面,在遮擋背后輕軌的同時,縫合兩岸生態裂痕。走在橋上,感受生態江畔,領略“廣州之鏡”。項目建成后,將有效串聯沿江綠道與城市公共空間,提升廣州大橋南至獵德大橋南濱水段通行效率,助力打造“15分鐘濱水生活圈”,進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助推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