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 王俊峰 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近日,在武警河南總隊文化活動中心禮堂的舞臺上,以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為主題的三場故事會接連上演,將官兵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是武警河南總隊黨委堅持把深挖駐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打造強軍文化重要抓手,用強軍文化擦亮總隊官兵忠誠底色的有益嘗試。
故事會不能只是歷史的復讀機,要讓官兵真正受到教育,觸及靈魂。開封支隊主創官兵經過300多個日夜,十數次易稿,將焦裕祿三寫入黨申請書、雪天六項工作、小事中有大節等11個故事逐一打磨成型。舞臺上,焦裕祿形象亦漸趨豐滿。
若固守刻板說教,再厚重的文化也會褪色,唯有以官兵喜聞樂見的形式叩擊心門,思想的火炬方能生生不息。
故事《“土專家”也有“大智慧”》中,官兵利用臉盆、板凳、麻繩等工具,一比一還原當年測繪員創造的測量儀“水鴨子”,充分詮釋林縣人民“沒有工具自己造”的頑強精神,贏得基層官兵連聲叫好。
和平年代,如何讓官兵讀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誠?怎么通過適當形式激發官兵血性膽氣?這是總隊黨委一直思考的問題。
創作組圍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將故事會劃分為4個篇章,選取“破家鬧革命”的吳煥先、慷慨赴死的晏春山、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典型人物事跡,與“打好攻堅之戰”有機結合,激勵廣大官兵向革命先輩學習,于槍林彈雨中開辟勝利之路。
“故事會精心安排的每個篇章、每個情節,讓官兵有所觸動,進一步轉化為練兵場上的熱情動力。”武警河南總隊宣傳處領導賈治國坦言。
(受訪單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