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不久前,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他這一生,躬耕杏林,直到生命的終點。
從成功完成亞洲首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參與創建中華骨髓庫,再到主導創建臍帶血庫……陸道培為我國血液病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的辭世是我國醫學界、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完成亞洲首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
陸道培出生于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對于行醫,他從小耳濡目染。17歲那年,陸道培考入原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分配至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自此開啟了70多年的從醫生涯。
1957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立內科血液病專業組,陸道培任住院醫師。當時醫療條件很差,沒有液氮罐和存放血樣的盒子。陸道培就去找做簸箕的老人定制盒子,又找朋友幫忙制作液氮罐。
當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專業組擅長救治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療結果并不理想。為了治療這部分患者,年輕的陸道培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
陸道培敢想,也敢干。他把自己的辦公室改建成移植病房,從設計骨髓移植針頭開始鉆研,研讀大量文獻資料,認真總結每個病例,為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一點點開路。
這是一條注定艱難的路。“那個時候很多血液病人都覺得沒希望了。我晚上十一二點還在病房里,他們鼻子出血了,我給他們堵。用完的玻璃片自己刷,現在不可想象了。”陸道培生前接受采訪時說。
陸道培為患者開辟了一條生路。
1964年1月27日,18歲的張秋蘭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才能延續生命。張秋蘭的孿生妹妹是骨髓供者,但她正身懷六甲,醫生只能按最小量抽取骨髓。
面對如此棘手的情況,陸道培沒有退縮。他憑借多年積累,成功為張秋蘭進行了骨髓移植。這是亞洲首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創造了當時兩項骨髓移植世界紀錄——骨髓供者為孕婦,移植有核細胞的數量最少。
1992年,張秋蘭和美國另一位同類患者的治療過程被收入世界《臨床移植年鑒》。
陸道培的女兒陸佩華回憶,當時有人覺得,父親骨髓移植的探索對病人來說太冒險:“但其實他比誰都愛護自己的病人,每一項研究放到患者身上前,都要做周密萬全的準備。”
推動建立中華脊髓庫
從當上血液病醫師那天起,陸道培就有一個夢想——在有生之年攻克白血病。
為了這個夢想,陸道培爭分奪秒地學習。一有空,他就研讀白血病、遺傳學、免疫學、實驗血液學等書籍。
“做科學上有突出貢獻的人,關鍵是要有吃苦精神;培養專注力,比別人加倍努力。再加上多實踐,多思考,多讀書,每個人都能實現目標。”陸道培說。
通過持續努力,陸道培不斷向夢想靠近。1972年,陸道培帶領血液組設計的聯合化療方案,使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率逐漸上升到75%—80%。
1991年,一位大學老師因白血病住進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這位老師的學生向醫生詢問白血病的治療方法。
陸道培告訴他們,可以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拯救白血病患者。不過,要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就必須找到與患者白細胞抗原(HLA)相合的供者。無血緣關系的人,HLA相合的幾率為萬分之一到四百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必須建立數量龐大的骨髓供者資料庫。
學生們提議召開呼吁建立骨髓庫的新聞發布會,以救助眾多白血病患者。陸道培采納了這一建議。
在陸道培和同行的推動下,1992年3月,我國正式成立“中華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即“中華骨髓庫”。為了宣傳建立骨髓庫的重要性,陸道培還帶著學生到各個大學演講,很多人受感召后成為骨髓捐獻志愿者。
建立骨髓庫后,約40%需要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可在骨髓庫里找到相合供者,但仍有60%等待移植的患者找不到供者。
為了治療這部分患者,陸道培繼續探索。1991年,陸道培等成功進行了親緣HLA半相同的造血干細胞移植。
為了解決移植不成功或移植后排異反應重的問題,陸道培先后采取了很多辦法。比如,在體外將采集的干細胞去除一些T淋巴細胞,以此減少排異反應;用除病人和供者外的第三方細胞來減輕免疫反應等。
1996年,為解決我國造血干細胞供者缺乏的困境,陸道培又率先自籌資金在北京建成了公用臍帶血庫。
由于臍帶血的細胞數有限,此前的臍帶血移植多用于兒童。2000年,陸道培率先開展成人雙份臍帶血移植,為急需移植的成人患者開拓了造血干細胞的來源。
做科研瞄準前沿但不“隨大流”
緊跟國際最新醫學進展,永遠保持清醒的判斷,這是陸道培的學術堅守。
1980年,陸道培在原衛生部的推薦下前往英國進修,此后他又自費到法國、德國、瑞士幾個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診治中心訪問學習。
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醫療差距,陸道培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中國也要搞異基因骨髓移植。
當時,國外已有大量異基因骨髓移植資料,但陸道培沒有直接照搬照抄。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放療劑量,到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用藥策略,再到術后護士團隊的護理方案,他和團隊進行了大量改進和創新。
有段時間,國際上普遍采用較強的骨髓移植預處理方案。這種方案復發率低,但毒性大,病人移植后的生存結果并不理想。后來,國際上減弱了骨髓移植預處理方案,雖然安全性提高了,但病人的復發率也隨之上升。陸道培秉持“中庸”之道,使用兼顧有效和安全的方案,取得了很好效果。
陸道培認為,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的醫生,他們的經驗也是摸索出來的,因此其制定的標準也要不斷調整,我國醫師要堅持正確的方向,不要“隨大流”。
憑著這種開拓創新的精神,陸道培帶領團隊在造血干細胞移植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完成國內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完成國內首例超大體重成人雙份非血緣臍帶血移植,在國際上率先報道誘導免疫耐受的新技術……
因為一系列卓越貢獻,1996年陸道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國際血液與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授予陸道培杰出服務貢獻獎,以表彰他為中國乃至全球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發展作出的杰出貢獻。
作為一名醫學大家,陸道培還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醫學領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兩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此前就曾師從陸道培。黃曉軍說,老師用畢生的努力告訴他們,為了病人,就得“不破樓蘭誓不還”。
陸道培90多歲時,每天要坐在電腦前看看英文資料,了解國際血液病研究的最新進展。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晏成書屋”。晏成就是晚成的意思,陸道培用這個名字鼓勵自己年紀大了也要努力工作。
從黃浦江畔到燕山腳下,陸道培用93載春秋完成了另一種“生命移植”——將畢生學識植入醫學長河,讓仁心仁術在后來者的血脈中永續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