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從入選項目來看,每個項目都不僅是考古發掘,還動用了各種研究手段和方法。多學科結合在這樣一個時代走向了新的層次?!?4日上午,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在點評項目時指出,自然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對曾經考古上的一些推測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具有重要價值。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是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行的年度評選活動。2024年度入選項目為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甘肅臨洮寺洼遺址、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陜西寶雞周原遺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云南晉寧河泊所遺址、新疆喀什莫爾寺遺址。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代考古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科學技術手段在考古發掘和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也只有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我們才有更多的發現,有一些我們前輩永遠不太可能有的發現。”
雷興山舉例道,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通過人類全基因組高分辨率親緣鑒定的最新方法,考古團隊首次在商周考古領域復原古代家族樹,判斷該墓地的家族關系是以父系遺傳為紐帶,還存在近親結婚現象。這為研究墓葬排列方式、社會組織結構提供全新視角與方法。
“我們考古學原來有個詞叫‘透物見人’,通過出土的器物看到器物背后的人。其實我們在考古發掘中能看到‘人’,但是我們往往只能知道人的年齡、性別、疾病,對他們社會組織結構不清楚,對墓主之間的血緣關系不清楚,是‘見人而不知人’?!崩着d山表示,引進最新的技術手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看到古代家族關系和社會結構。
其實,多個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都產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為夏商時期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聚落,是探索長江流域早期文明進程的關鍵遺址。近年來考古團隊踐行大考古工作理念,聚焦長江流域文明進程學術問題,從遺址發掘、科學研究到價值詮釋,展開持續性工作。記者注意到,考古團隊對遺址周邊水域開展水下鉆探,進一步對湖底鉆芯做了植硅體、孢粉等多學科分析。盤龍城遺址景觀與環境研究,從考古學證據揭示出江漢地區夏商水位變化趨勢,為認識歷史上長江水文變化、古今聚落選址提供了重要資料。
西藏康馬瑪不錯遺址的新發現是近年來西藏考古新石器階段最重要的學術突破,發現了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距今4800-2000年)也最為清晰的文化序列,解決了西藏中南部新石器不同階段的文化格局問題。該遺址考古工作結合多學科研究,在古DNA、古人類學、動植物考古和環境考古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突破,揭示了人類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生態位活動的高原適應性、復雜性和連續性。
浙江仙居下湯遺址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臺地、外圍人工土臺、環壕的三重聚落結構及其動態發展過程。下湯遺址是我國南方早期稻作農業社會對一萬年文化史、一萬年文明起步的重要實證。遺址保存完好,各類遺跡和遺物極為豐富,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材料,為復原和重建早期農業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研究我國南方地區早期稻作農業社會提供了重要樣本。
王巍表示,現在很多考古工作都是多學科、大團隊作戰:“自然科學技術手段為考古學家配置了‘望遠鏡’和‘顯微鏡’,讓我們看得更遠,看得更細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