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于紫月
空天動力,廣義上涵蓋所有的航空和航天動力裝置,包括航空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有時也特指臨近空間飛行器的動力裝置。空天動力是航空航天飛行器的“心臟”,更是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
近日舉行的第780次香山科學會議上,50余位專家齊聚一堂,就空天動力結構服役安全科學領域前沿問題建言獻策。“空天動力結構服役破壞與飛行安全直接相關,是制約空天動力自主創新與可靠使用的瓶頸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應紅說。
亟待解決結構安全難題
在李應紅看來,影響空天動力結構安全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轉子-軸承系統在復雜載荷下引起的抱軸和損傷,葉片、葉盤超高周疲勞導致的斷裂,葉片被“鳥”打壞及葉片與葉匣劇烈碰撞導致的“鈦火”等。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曹宏瑞介紹,在極端服役工況下,慣性、沖擊等復雜載荷對轉子軸承的影響急劇增加,可能使原本穩定運行的發動機軸承損壞。例如,飛機俯沖拉起、橫滾等動作產生的附加載荷可高達穩態載荷的15倍以上。因此,發動機研制要盡量考慮空中真實服役工況,避免轉子-軸承系統試驗時的天地不一致問題。
“高周疲勞問題已成為發動機服役故障的主要誘因。”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王彬文說。美國F35戰斗機上F135發動機的第三級低壓渦輪葉片就曾多次發生高周疲勞破壞。
“吞鳥”“吞砂”等發動機事故也時常發生。2024年,韓國飛機發動機遭鳥撞之后又沖出跑道撞上水泥墻,致100多人死亡。
“鈦火”是金屬燃燒的典型案例。特殊情況下,高速轉動的鈦合金葉片與機匣劇烈碰磨,就像劃火柴似的快速起火,短時間造成大危害。“在高溫、高壓、高速、重載等極端工況下,空天動力結構局部可發生金屬燃燒,并迅速引發動力系統起燃、爆炸,甚至整機燒毀,嚴重威脅飛行安全。”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教授何光宇說,美國F135發動機就曾在2014年因“鈦火”事故造成F35戰斗機全面停飛。
除了以上重大問題及其試驗科學問題,本次會議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陳雪峰表示,發動機在研制中需要經歷約10萬小時的零部件試驗,研發高精尖在線測試設備迫在眉睫。
與會專家還提出,空天發動機結構安全涉及氣動熱力學、結構力學、材料科學、控制工程等多學科交叉,需要突破設計、材料、工藝、測試、控制等關鍵技術。
加快構建完備科學試驗裝置
“應加快建立空天發動機服役安全科學試驗裝置,開展極端邊界條件的‘探邊摸底’試驗,積累試驗數據,探索安全防護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為我國空天動力自主創新和安全使用提供支撐。”李應紅建議。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專職型號總師黃維娜表示,一方面要構建航空發動機核心結構轉子系統的相關試驗與測試裝置,模擬真實狀態下轉子系統結構安全性驗證,實現試驗過程的可靠、精準預測。另一方面要構建發動機結構安全數據集成平臺與仿真中心,實現設計—制造—使用—維護數據的關聯管理,建立數實結合的發動機結構安全性設計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突破傳統煤油燃料面臨的天花板,并實現綠色發展,“油改氫”備受眾望。與會專家建議,應構建相對完備的氫能空天動力試驗裝置,開展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氫燃料航空動力預先研究,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