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史詩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賠本生意”。
為什么要投入巨資建造一個抽水蓄能電站,結果它自己還要消耗電力?
帶著這樣的疑問,科技日報記者4月17日走進河南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尋找答案。
豫北大地,巍巍太行間,在新鄉市輝縣薄壁鎮大王廟以上2400米的峪河上,工程師們“掏空”山體建造了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包括寬39.5米的“地下宮殿”(廠房)、落差超590米的“水電梯”(豎井)、總長2395.03米的“能量網絡”(輸水隧道)。
國網新源寶泉公司運行部副主任康曉義告訴記者,抽水蓄能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廠房等組成。它就像一個“電力搬運工”,當夜深人靜、用電量少的時候,便會啟動“囤貨模式”,把山腳水庫的水抽到山頂水庫,將多余電能變成“水的勢能”儲存起來;等到白天用電高峰,再把山頂的水放下來發電。
上水庫鑲嵌于蔥郁群山環抱之中,下水庫靜臥山谷深處。水,為啥能往高處流?
“靠的是4臺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電動機組。每一套設備既能當電動水泵抽水,又能當水輪發電機發電。”康曉義說。
抽水蓄能電站不僅運行模式靈活多變,還能用盡每度電的價值,經濟賬算得明明白白。
比如,甘肅某風電場曾因夜間無法并網,導致30%風力被白白棄用。配套抽水蓄能電站后,這些綠電全部被“吃干榨凈”。
電力負荷在一天之內是不停波動的。抽水蓄能電站就是電網的“能量儲蓄罐”,夜間把過剩電力當作“廉價貨品”收入囊中,白天又將儲存的能量當作“緊俏資源”及時輸出。這種“電能—勢能—電能”轉換,雖然會有20%左右的能量損耗,但通過“儲能—發電—備用”,解決了電網調峰這個世界性難題。
此外,當某臺大型發電機組突然故障時,抽水蓄能電站還能在3—5分鐘內頂上去。2021年鄭州暴雨期間,回龍抽水蓄能電站就在電網崩潰時第一個“跳出來”恢復供電。
“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一年的發電量約為15億千瓦時,每年可以滿足134萬戶以上家庭用電要求,減少燃煤消耗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9萬噸。”康曉義說。
眼下,“十四五”期間河南省投資規模最大的能源類項目——河南九峰山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正酣。這個總投資超百億的“大家伙”,計劃2028年12月首臺機組發電。
河南九峰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建設管理部經理龍學兵介紹,項目建成后,九峰山抽水蓄能電站每年發電量25.2億千瓦時,能滿足110萬戶以上家庭年用電要求;每年減排二氧化碳68.85萬噸,相當于每年植樹3000余萬棵。
根據規劃,到2030年,僅抽水蓄能這一項,我國就要建成相當于12個三峽電站規模的“超級充電寶”(1.2億千瓦),相當于每年減少1.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每度綠電都將物盡其用。
站在寶泉抽水蓄能電站的上水庫大壩上遠眺,一泓碧水倒映著太行山的雄姿。這個看似“虧本”的工程,實則是保障萬家燈火的“定海神針”,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