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光伏發電、紅色旅游、美食名片、研學基地……記者4月20日從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獲悉,千年古鎮黃渠橋用一個個精心謀劃的項目使產業呈現出多點綻放態勢,擘畫出一幅多元化產業融合的新畫卷。
來到西潤村,只見家家戶戶牛舍棚頂正在布設300千伏的光伏設備。這是黃渠橋鎮今年積極響應“雙碳”目標發展機遇而實施的肉牛養殖廠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旨在花樣借“光”,以“能”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該項目按照“自發自用、就地消儲、余電上網”模式,棚上能發電,棚下可養牛,實現了“傳統養殖+綠色能源”的復合增收路徑,建成后村月發電量能達到4.5萬度。
“目前,我鎮西潤村、渠中村兩個經濟合作社都實施了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在實現村集體年增收22萬元的同時,可吸納周邊脫貧戶、監測戶參與清洗光伏板等務工就業,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同時,光伏發電可為園區內脫貧戶、監測戶免費供電,每年幫助他們節省電費1000元左右,非常惠民。”黃渠橋鎮黨委書記李濤說。
該鎮以“紅色美麗村莊”試點為契機,深度融合特色美食小鎮的區位魅力,將目光聚焦于鎮域餐飲、商鋪及周邊群眾的面粉需求市場,盤活利用黃渠橋村原村部閑置資產,謀劃實施了石磨面粉廠建設項目,流轉120畝土地發展種植業,不僅增加了集體經濟,更為村民在家門口搭建起就業平臺。
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的同時,黃渠橋村立足紅色資源優勢,按照“紅色文化+產業振興+鄉村旅游”發展思路,以黃渠橋紅色教育基地為中心,結合羊羔肉主導產業輻射帶動五星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等建設,促進一產向二三產自然延伸,加快構建產銷游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黃渠橋村鄉村振興館自開業以來,不斷調整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經營的農產品種類已由初始的20余種增至90余種,爆炒羊羔肉、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等特色美食的展示,極大地刺激了來訪者的消費欲望,將本地的“土特產”轉變成為區域發展的“金名片”,今年一季度營業額已突破2萬元。
五星村對原黃渠橋中心小學閑置校址進行提升改造,精心打造了占地面積63畝的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形成一個集文化傳承、知識科普、休閑體驗、親子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性空間,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創造就業崗位10個,有效助推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把產業融合發展作為產業升級的突破口,推動特色產業向‘新’而行,傳統農業向‘優’而進,鄉村文旅向‘精’而升,產銷對接向‘暢’而達。”李濤表示。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