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韓榮 通訊員 閆欣睿
春風輕拂,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清泥澗村蔬菜大棚內,西紅柿長勢喜人。這幾天,中國農業大學山西靈丘全域有機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王樂總會時不時到大棚內指導村民調配農用酵素,助力蔬菜增產增收。
只見他一邊熟練地操作量杯,一邊詳細講解:“每畝地分6次噴灑200升酵素,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補充營養,有效防治病蟲害。”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清泥澗村村民段進田聽得連連點頭,“這些年在科技小院帶領下使用了酵素,農產品質量明顯提升。”
這正是中國農業大學山西靈丘全域有機科技小院扎根鄉村、服務“三農”的生動縮影。自2024年成立以來,這座以“低本高質縣域有機農業工程技術體系”為核心的科技小院,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以“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服務模式,將科研成果深深扎根于泥土。
降本提質,激活土地“生命力”
靈丘縣田脊梁種養專業合作社是科技小院的合作單位之一。近年來,在專業團隊指導下,建立了酵素種植示范區。
王樂介紹,酵素種植示范區運用的便是中國農業大學團隊研發的“種-養-微”有機種植體系。該體系以農用酵素為核心,將餐廚垃圾、果蔬廢棄物等發酵產生的沼氣及沼液、沼渣等通過微生物發酵,培育有益的微生物菌種群,并轉化為高效肥料,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了作物品質。
數據顯示,采用酵素有機種植的谷子蛋白質含量提高了3%—4%,西紅柿番茄紅素含量增長了55.7%—137.5%,大豆畝產更以497斤創下山西省大豆種植紀錄。
“過去種地依賴化肥,成本高且破壞土壤。如今使用酵素,省錢又高產!”靈丘縣田脊梁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段衛國算了一筆賬:2024年,10畝谷子地采用酵素有機種植,肥料成本從每畝300元降至110元,畝產穩定在550斤,售價卻從每斤2元躍升至3.5元,每畝純利潤達到1305元,比傳統化肥種植高出768元。
“農用酵素不僅是肥料,更是‘土壤醫生’。”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王小芬教授介紹,酵素中的有益菌群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修復板結土地,為農民創造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目前,靈丘縣已推廣酵素種植至省內長子縣、榆社縣,累計發展農用酵素示范戶近400戶,推廣示范面積達2000余畝,實現西紅柿增產13.6%,黃瓜增產18.3%。
變污為肥,繪就鄉村“綠底色”
走進清泥澗村肥水全循環工廠,曾經刺鼻的糞污氣味已被發酵罐的嗡鳴聲取代。這是科技小院的又一標志性成果——全國首個村莊級別的人糞尿農田循環肥水全循環工程。
段衛國指著即將建成的5000立方米肥水池告訴記者,未來,這里將儲存全村783口人的生活污水和人糞尿。經過微生物發酵,該工程每年能生產1714噸有機肥,替代2.53萬斤氮肥,還能節省1.14萬噸灌溉水。
這項“廁所革命+有機旱作”的創新工程,打破了旱廁及污水處理廠的傳統模式,徹底改變了鄉村的面貌。過去,露天糞坑蚊蠅滋生,污水橫流;如今,糞污通過管道集中處理,轉化為液態肥直供農田。
不僅如此,技術的突破還帶來了多重效益。“工廠的年運營成本僅5.39萬元,卻能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6.5萬元,帶動上下游產業效益超500萬元。更重要的是,它破解了農村垃圾治理難題:全縣70萬人口推廣后,年垃圾處理成本可降低8000萬元。這真正是把‘包袱’變成了‘財富’!”談到科技小院的價值,段衛國難掩內心的激動。
“鄉村振興需要科技,更需要扎根土地的人。”王小芬表示,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團隊以科技小院為紐帶,將“高大上”的科研與“接地氣”的需求結合,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愛農村的青年人才。
未來,這支團隊將繼續深化“垃圾分類先行、農用酵素開花、有機合作結果”的發展路徑研究,完善技術體系,為全國有機農業發展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