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4月16日,哈爾濱大劇院江畔廣場,薩滿鼓聲如春雷叩響江面,2025哈爾濱市開江民俗文化周的大幕就此拉開。當漁把頭渾厚的《開江賦》在江風中有力回蕩,“開江澄鴻,釉櫨千里”的古老意象,正與現代都市的脈搏同頻共振。
節日儀式共繪文化圖景
“開江民俗文化節最早可追溯到1000年前契丹人建遼時期。每到開江時節,契丹族都要進行神秘的祭江大典,以此祭奠江中的神靈,表達對母親河的恭敬和熱愛?!焙邶埥”┊a業研究院院長、哈爾濱體育學院教授張貴海介紹,隨著流域生態的變化,單獨捕魚活動逐漸消失,而這種開江活動卻被保留下來,成為一種節日或者生活儀式。
舞臺上,承載著松嫩平原風雪記憶的紋飾,經現代工藝復原后更顯神秘,與舞美展現的“曬網”“醒纖”等場景交相輝映。
探江人手持水文圖疾步登場,將人們的思緒引向松花江流域特有的“探水文”民俗。江面初融時節,漁民需探清航道深淺、魚汛動向,這份對自然的敬畏,化作探江圖上跳動的波紋。恰值谷雨,這幅用腳步丈量出的水文密碼,既承載著“潮平岸闊”的豐收期許,又隱喻著城市發展的時代浪潮。
“開江嘍——”漁把頭高呼傳統開江號子,與臺下觀眾和鳴呼應。舞臺后方,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漁船隊伍迎面開來,漁把頭撒扔春天第一網?!安额^魚”習俗自遼金綿延至今,漁民以頭魚祭天地、謝江神,更將這份春日的鮮味化作全城共享的歡宴。當舞臺表演與江上實景捕魚無縫銜接,立體還原“捕頭魚、福滿倉”的喜悅場景。
江畔非遺體驗區,文化根脈正在年輕血液里復蘇。盛滿開江水的陶缸前,孩童們踮腳凈手的模樣,讓市民張女士很是感慨:“孩子或許不懂‘取江水凈手’的講究,但摸到江水時眼睛都亮了,就像觸摸到了城市的根脈?!狈沁z體驗區內,國漆髹涂技藝、蛋雕、黑陶、木雕等近20個非遺項目以不同文化形式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非遺項目訴說歷史傳承
冰雪雕技藝大師張偉洪正在用松花江的冰雕刻作品“年年有余”,黑龍江新時代好少年志愿服務隊的小學生們為游客介紹冰版畫的創作原理?!氨窈桶娈嫷慕Y合就是冰版畫?!敝猩铰沸W五年級學生王禹錫說。如今,張偉洪團隊自研儲冰裝備,讓非遺技藝突破季節桎梏,在校園里播撒文化的種子。
不遠處,非遺江魚宴展區升騰著人間煙火氣。靜臥展臺的鰉魚標本長近3米,被譽為“水中活化石”?!八捏w型龐大,清朝時,經御廚烹飪成為皇帝的御膳。”福成厚集團新媒體總監韓靜介紹。此次江魚宴的30多道菜品包含了三花五羅十八子等多種魚類,烹飪方式上不僅有傳承的老味道,還有很多創新菜式。“現在‘爾濱’鍋包肉享譽全國,我們把鰉魚肉做成了鍋包肉,還把鍋包肉包到水餃中。”韓靜說。
用開江水燉雜魚,這是松花江給哈爾濱的饋贈。韓靜掀開鐵鍋,蒸汽裹挾著江鮮的醇厚漫過人群。人們排隊品嘗燉江雜魚。這些采用松花江的開江水烹制而成的江魚宴,采用著最簡單的烹飪方法,也保留了黑龍江寒地魚的原汁原味。
非遺展示環節,一條1米多長的鱘鰉魚非遺作品映入眾人眼簾,它由樺樹皮畫、魚皮畫、麥秸畫拼接而成。創作者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剪貼技藝黑龍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寶霞介紹,這幅作品首次將黑龍江3個非遺技藝融合,以魚躍龍江風調雨順的主題,表達龍江騰飛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夕陽將江面染成琥珀色,百人合唱的《大開江》的旋律在江面激蕩,驚起成群江鷗。這座因江而生的城市,正在用春潮般的活力證明:守護傳統不是復制過去,而是讓文化遺產在時代浪潮中,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華。
(科技日報記者 朱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