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4月10日10時,西遼河干流水頭到達內蒙古通遼市教來河口,與下游有水河道既有水面成功“會師”。這一歷史性的交匯,標志著自1998年以來斷流長達27年的西遼河首次實現干流全線貫通。11日,水利部舉行西遼河生態補水成效新聞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陳敏表示,西遼河是七大江河之一遼河干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域人民的母親河。西遼河干流全線過流,是“母親河復蘇行動”的又一標志性成果。
西遼河是遼河西源,流經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滋養著科爾沁草原腹地。近幾十年來,受降雨減少和流域經濟社會、農業生產發展等因素影響,西遼河流域出現了干流常年斷流、湖泊濕地萎縮等嚴重生態問題,其中干流自1998年以來一直處于斷流狀態,成為我國七大江河中唯一處于斷流狀態的大江大河。河道沙化、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接踵而至,流域生態亮起“紅燈”。
“河流的生命在于流動,確保河道水流貫通,是最底線的要求。”陳敏表示,水利部將復蘇河湖生態環境作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六條實施路徑之一,2022年以來,圍繞解決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問題,在全國選擇88條(個)河(湖)啟動開展了母親河復蘇行動,逐條(個)制定“一河(湖)一策”保護修復方案,采取了節約用水、優化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持續推動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
自2020年以來,水利部會同內蒙古自治區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管控,實施春夏季生態補水,嚴格河道和庫區管理,依法清理亂占、亂采、亂挖、亂建等“四亂”問題,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全面強化節水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嚴格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地下水超采區水位止跌回升,生態環境復蘇成效顯著。
水利部調水管理司司長王平介紹,近年來,水利部積極推進重點江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有效支撐河湖生態環境復蘇。針對西遼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2020年以來,相關部門積極把握調度關鍵期,充分利用雨洪資源,通過精準調度水庫樞紐,精細控制重要斷面過流流量,發揮好每一方水資源效能,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斷流河長逐漸縮短。
數據顯示,2020年,臺河口斷面實現下泄生態水量3700萬立方米;2021年,干流水頭首次到達總辦窩堡樞紐;2022年,干流實現總辦窩堡樞紐首次過水,并向下游推進18公里;2023年,干流水頭首次到達通遼規劃城區界;2024年,干流水頭行進至總辦窩堡樞紐以下72.9公里,穿越通遼城區,刷新了行進的最遠距離;今年春季調度,經過38天的奮戰,西遼河干流更是自1998年斷流以來首次實現全線過流。
“面對復雜未知的河道過流條件,松遼委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以數字賦能、智慧應用為支撐,為調度工作保駕護航。”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主任張延坤說。
張延坤介紹,具體來講,松遼委開展西遼河干支流河道地形測量,整合水利對象基礎數據,接入水文、地下水、取用水等監測數據,匯集水資源調度、生態流量管控、取用水管理等業務數據,共享衛星遙感影像等跨行業數據,建成西遼河流域專題一張圖,為水資源調度動態模擬和智能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數據支撐。建設西遼河流域重點河段二維水動力學模型,對河道過流能力、治理路線比對、水流演進等關鍵環節,開展了模擬50余次,研究分析各河段沿程水量損失及水頭演進極限距離,推動西遼河調水從“經驗治水”轉變為“模型驅動”。調水過程中,通過數字孿生西遼河平臺,實時掌握重點水庫及主要斷面水情變化,開展工程調度、斷面過流、地下水、取用水等信息多維對比分析,量化評估調度預案執行情況,精打細算用好西遼河每一方水資源。
陳敏表示,西遼河干流實現全線過流,對有效地補充河道生態水量,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等意義重大。據初步調查,2024年通遼市地下水位平均值較2020年回升了0.55米,全線過流期間,沿線百姓歡欣鼓舞,扶老攜幼紛紛沿著水頭行進方向駐足觀看,天鵝、大雁等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候鳥陸續回歸,流域生機逐漸復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