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的高原藍莓基地,55歲的企業家沈國華身后,有一張云南地形圖。從最北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最南端海拔76.4米的紅河谷地,峻嶺江河,一目了然。
“以前我們一家企業,就一個基地。現在我們結合云南地理、氣候多樣性的特點,實現產業多點布局,一年四季花果不斷!”昆明美天嬌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國華說。近年來,企業突破“做大一基地”的慣性思維,把5個子公司和種植基地,布局云南南北高低各類型地理氣候帶上,形成互補發展的格局。
云南,這個擁有中國50%以上高等植物物種的“生物王國”,正經歷一場靜悄悄的產業革命。截至2024年底,云南花卉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200億元,鮮切花產銷量連續29年全國第一。其中自主品種占比突破10%,為全球最大鮮切花生產基地注入“中國芯”。藍莓、咖啡、堅果、茶葉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國第一,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7萬億元。
氣候多樣性,搭起云南“花果階梯”
云南省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分布。北部橫斷山區年均溫低于10℃,冬季嚴寒;南部元江、瀾滄江等干熱河谷地帶海拔不足1000米,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超21℃,終年無霜,干濕分明。
“7種溫度帶、16種氣候類型交織和‘一山分四季’的垂直氣候帶,讓云南成為全球罕見的‘天然實驗室’。”沈國華說。
走進海拔1570米的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龍泉街道羅所社區林士橋村,這里已成為該縣最大的連片藍莓和花卉種植基地。240余畝花卉大棚里康乃馨、洋桔梗次第盛放,工人正在大棚里栽種菊花苗;西面100畝區域,飽滿的花香型藍莓果實綴滿枝條。不寬的入村道路上,花商、果商車輛往來不絕。這座即將規劃為450畝的種植基地,是云南花果經濟的一個縮影。
“我們以昆明市嵩明縣為母體,形成向玉溪市的易門縣、紅塔區、元江縣輻射的網絡”。沈國華介紹,夏秋季節,每天可以采收35萬枝康乃馨、20枝菊花,暢銷俄羅斯、日本、韓國;冬季,地處干熱河谷的元江基地,便可以“接力”,不僅產品能持續滿足市場需求,也讓企業發展更穩健、職工就業更安心。
想到這個策略的,并不只有沈國華和“美天嬌”姊妹企業。近年來,垂直氣候帶還催生出云南的“花果階梯”:海拔1800米的宜良縣冬草莓比平原早上市兩個月,每公斤價格高出15元;海拔2400米的東川區高山杜鵑基地,利用晝夜溫差培育出花瓣更厚實的品種,成為歐洲高端園林市場的寵兒。
在滇南的紅河州,春早夏長冬遲、光照充足和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為發展水果產業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蒙自、建水等地藍莓種植規模已超過10萬畝;在普洱市孟連縣,牛油果種植面積達12.07萬畝;在昭通市昭陽區,蘋果面積已超50萬畝……這些產業,已成為當地區域發展的支柱。
此外,云南核桃種植面積穩定在4300萬畝左右,澳洲堅果面積420萬畝。茶葉產業方面,云南茶葉產量已增至58.62萬噸,同比增長5.28%,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5.67%,穩居全國首位,覆蓋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等8個州(市)下轄的30個縣域。
科技支撐,設施農業高效農業迅猛發展
科技賦能,讓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正實現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的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破圈”發展,實現價值鏈升級。
“‘科技’+‘設施’,是我們各個基地迅速壯大的‘法寶’。”沈國華邊說邊帶著記者走進位于易門縣的藍莓種植基地,這里智能溫室、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只是標配。藍莓的無土高效種植和精準管理,技術和優質的種苗是關鍵。
“基于先進的種植技術積淀和對土地的深厚情感,我們去年試種了4萬株花香型藍莓,今年就進入掛果期,每株產果3公斤;明年進入盛果期,可每株采收6公斤鮮果!”昆明美天嬌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普宏榮告訴記者,從花圃向果園的“逆襲”,不僅見收益快,可減輕企業前期設施投入的壓力,“花+果”并行,也增強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云南臨滄堅果,堪稱“一枝獨秀”。2024年,臨滄市堅果全市產業鏈產值預計達到101.54億元,同比增長近150%。“通過引進院士專家,我們重點攻克了‘落頭開心’修剪技術、蜜蜂授粉技術、水分管理技術等多項技術,通過修剪樹冠和疏枝,改善了樹體的通風透光條件,進而提高了授粉率和堅果生長速度。”臨滄市科技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2024年,云南高標準農田面積突破4000萬畝,設施農業、高效農業成為趨勢。科技賦能,不僅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推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升級。以藍莓產業為例,玉溪市積極推動藍莓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加大對藍莓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開發藍莓果汁、果干、果酒、果醬等系列產品,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種業創新,讓云南花果經濟自主可控
近年來,科技持續賦能云南種業創新,為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菊花種質資源的保有和持續創新,是我們的優勢,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基。”普宏榮向記者介紹,通過20余年攻堅,昆明美天嬌種苗有限公司通過菊花遠緣雜交和芽變育種等技術,培育出抗病性強、花期長的系列菊花品種,年生產菊花插穗種苗達到8000萬枝。
“我們長期從事菊花、康乃馨等花卉出口貿易。‘美天嬌’的切花之所以受到國外客戶的歡迎,我認為這得益于種業自主可控,才能產出大小、花色、花期品質穩定的產品。”上海尼法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廖婷婷告訴記者。
記者從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了解到,近年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通過分子生物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培育出456個自主知識產權月季新品種,其中國風月季“赤子之心”因融合中式審美,成為杭州亞運會官方頒獎用花。
“多年來,我們構建起科企融合育種體系,利用先進技術突破種源‘卡脖子’難題,推動自主品種市場占有率提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邱顯欽介紹。
在楚雄州姚安縣,該所與政企攜手,建成種苗研發中心實驗室,自主研發切花月季新品種18個,配套智能環境控制系統實現綠色生產,帶動全縣花卉綜合產值達18億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數據顯示,僅花卉領域,云南自主培育新品種數量占全國70%以上。
水果產業中,佳沃集團聯合中國農科院構建藍莓分子設計育種平臺,研發的“怡顆莓”系列實現畝產提升3倍,目前推廣面積突破10萬畝,躍居全國第一;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與玉溪市華寧縣合作開發的柑橘脫毒種苗技術,使當地柑橘黃龍病發病率從30%降至5%,打造出“華寧柑桔”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依托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基因組學研究,云南省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高花青素含量的“紫鵑”茶樹品種,以此開發的紫娟茶單品年銷售額破億元;勐海縣通過航天誘變育種技術選育的“云抗10號”品種,使普洱茶畝產提高40%,支撐云南茶葉綜合產值達1380億元。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