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禹涵
4月8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據悉,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7年4月揭牌至2025年2月底,累計形成創新案例985項,38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新設經營主體24.08萬家。其中,楊凌自貿片區在農業領域經貿交流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路徑,在我國農業國際合作戰略布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楊凌示范區自貿辦副主任張健在發布會上介紹,楊凌自貿片區作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關鍵窗口,大力發展海外農業園區,持續推動農業領域經貿交流,在共建“一帶一路”和上合組織框架下取得豐碩成果。
在國際農業經貿合作方面,楊凌深化“海外農業園區+海外倉+中國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體系。2024年,借助中歐班列(西安)的運輸優勢完成154個柜的運輸,出口運輸額達5300多萬元,示范區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22.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有力推動了農業國際貿易與產能合作。
在國際農業產能合作方面,楊凌已在境外建成10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完成110多個優良作物品種試驗示范。2024年,6000株優質蘋果種苗遠赴烏茲別克斯坦,新型矮化栽培技術首次走出國門,金海生物的疫苗滅活抗原也首次出口巴基斯坦。“這些成果標志著楊凌以合促產,國際農業產能合作體系初步構建。”張健說。
此外,在國際農業展示交流層面,楊凌也不斷創新展示交流方式,促進農業領域的深度合作。當地通過舉辦高端活動、設立境外分會場、搭建線上線下展示平臺等方式,讓“國際農業會客廳”的名號愈發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