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徐慶群 通訊員 李春美 韓冬野
著名肝膽外科、肝臟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下簡稱“清華長庚”)院長董家鴻是我國肝膽外科領域一顆耀眼的“明星”。
他在國際上原創提出“精準外科”新理念,創立了精準肝膽外科范式。他創立的精準外科范式已被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胰腺外科、胃腸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腫瘤外科、介入治療科等諸多臨床專科領域,促進了當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對董家鴻進行了專訪。
臨床是醫學研究的起點也是歸宿
記者:您是如何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的?
董家鴻:我1977年參加高考,當時填報的志愿是數學和物理,一心想當科學家或者人民教師,卻誤打誤撞地被徐州醫學院錄取了。
起初我對于學醫是抵觸和迷茫的,但后來發現,生命科學很深奧。它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開始想做一名醫學科學家。
我喜歡做實驗、做研究、從事理論創新,我認為這可以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1982年,我考入第三軍醫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遇到了影響我一生的恩師黃志強院士,走進了肝膽外科的世界。黃院士鼓勵我從事臨床醫學,他說,學醫首先要能解除病人的痛苦,這是我們學醫的初衷。醫學研究的起點是臨床,歸宿也是臨床。做實驗、搞研究都要基于臨床,最后將創新成果反饋應用到臨床中。我逐漸發現,醫術精湛的醫生可以治病救人,也受人尊重,能夠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和價值感,于是逐漸喜歡上了臨床醫學,立志要做一名好醫生、一名學者型醫生。
我想引用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來形容我的職業道路——遇見恩師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領略到了臨床醫學的神圣價值和宏大前景,明確了從醫志向,也就步入我行醫生涯的第一重境界。這恰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記者:您認為,從事臨床工作對醫學研究有哪些幫助?
董家鴻:其實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心無旁騖、善于鉆研。很多人認為,臨床工作是重復性勞動,問診、寫病例、開處方、做手術,熟悉了一套流程以后好像沒有什么創新性。但是,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醫學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這促使我不斷思考。臨床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充滿了創新,是重要的思維實踐。
黃志強院士教導我們,每個病例都是研究課題,治療每個患者都是研究的過程。每個患者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疾病也是一樣,不同的人患同樣的疾病,醫生可能需要運用不同的知識、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這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臨床是醫學研究的源泉。
記者:您如何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國際知名的肝膽外科專家?
董家鴻:“治別人治不了的病,開別人開不了的刀”,黃志強院士常常這樣教導我們,我也把這句話當作了我從醫的座右銘,潛心研究、苦練醫術。
當住院醫師時,我的工作就是“拉鉤”,拉著一個用于打開胸腔的鐵鉤子,一拉就是好幾個小時。這種“苦差事”導致很多年輕醫生寧愿在臺下看也不愿意上臺,但臺上的觀摩才是最佳的學習視角。這種狀態,我堅持了四五年。
我還觀摩過很多醫生做手術,不管是什么科,胃腸外科、泌尿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去觀摩,從不同醫生那里都會學習到不同的訣竅,博采眾長。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曾有一個患者手術后沒有完全蘇醒,我們搶救了近一個月。這段時間,我主動住進病房,24小時陪護。我用心地觀察、記錄、分析他的病情變化。這些清楚、全面、詳盡的病情資料為上級醫生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我也因此獲得了很大的肯定。
研究生畢業后十年間,我逐漸成長為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肝膽外科醫生。但是,現實中仍然還有很多患者治不好,我們對很多疾病仍然無能為力,這時常讓我感到無奈與悲哀。于是,我在不停地思考如何突破。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上的外科醫學發展很快,器官移植、微創手術等改變了外科的生態,德國、日本、法國還有了體外肝膽手術。這些技術在國內要么剛開始,要么還沒有。于是,我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我從第三軍醫大學申請了1萬元青年基金資助,從重慶申請了3萬元資助。1995年,我們終于成功在豬身上完成了體外肝臟切除手術。1996年,在低溫灌注的條件下和無血的狀態下,我們完成了人的體外肝臟切除手術。這個手術的成功可以說是突破了肝膽外科的禁區,帶動了整個學科的發展。
鉆研技術,開拓創新的過程是極其艱辛的,也是甘之如飴的。至此,我步入了行醫生涯的第二重境界,恰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用科學理念引領技術創新與應用
記者:您創立了精準肝膽外科范式,促進了當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并在國際上原創提出“精準外科”新理念。請您談談提出這一理念的過程。
董家鴻:我曾以為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把技術做規范了就好。后來發現技術不是全部,外科的初心不是追求完美的手術,而是病人的康復、病人的獲益最大化。
醫療技術,需要在正確的價值理性、科學理性、技術理性的指導下運用,否則就會出現技術濫用、誤用,對患者造成損害。因此,在鉆研技術的同時,我開始深入思考現代外科學的內涵。醫生應該以一種怎樣的理念、理論內核來指導、引領外科臨床實踐?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新詞,來準確表達現代外科的新理念。為了找到這個詞,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我曾經想過精致外科、精確外科、精細外科,還有準確外科,但都覺得詞不達意。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一天夢醒時分,我腦子里突然閃過一道火花,精確和準確兩個詞碰撞連接在一起,就是精和準!2006年,我正式在國際上提出了“精準肝切除”理念,并推展成為外科領域的“精準外科”范式,確立了“病灶清除、臟器保護、損傷控制”三要素平衡的系統化干預策略,構建了以可視化、可量化和可控化為特征的關鍵外科技術,破解了肝膽外科手術中定位、定量、定構和精控的系列難題。
在精準外科的指導下,我和團隊向禁區發起連續挑戰——門靜脈海綿樣變和門靜脈高壓、極限肝切除、劈離式肝移植、活體雙肝移植、體外肝切除自體余肝移植……中國肝膽外科的診療技術,在國際上也由跟跑、并跑變為領跑。
記者:您在帶領團隊和學科發展過程中,堅持著什么樣的價值觀?
董家鴻:我認為,要用新的理念范式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技術創新。
現實中,往往技術是超前的,理念是滯后的。如果理念跟不上,技術可能會被濫用、亂用、誤用。技術不是全部,不能唯技術;有些新技術是有害的,臨床醫生不能執迷于技術。正像我上面說的,我們評估一項新技術好不好,不是看它應用得漂不漂亮,而是看它是否幫助了患者。如果手術很成功,患者卻沒有被治愈,那說明決策出了問題。我們還要看這項新技術是否有利于人類社會健康發展,這涉及技術倫理問題。所以,我在做了科主任之后,不僅傳承了黃院士當年對我的培養模式,還更加重視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
進一步推動醫學國際化發展
記者:您倡導的“三精醫療”理念,對于現代醫院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請您具體談談“三精醫療”理念的內涵。
董家鴻:“三精醫療”理念,就是精準醫療、精誠服務和精益管理,通過這種方式構建起優質、高效、經濟的現代健康醫療服務體系。精準醫療,即針對每一個患者正確選擇并精確應用適宜診療方法,達成醫源性損害最小化、醫療耗費最低化和患者康復最大化的目標。精誠服務,即通過人文化服務模式和最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患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精益管理,即通過持續優化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合理配置資源、管控成本和消除浪費,實現醫療服務品質、效率與效益的同步提升。以“三精醫療”理念著力打造現代健康醫療服務體系,是我們團隊的不懈追求。
以清華長庚為例,醫院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強化和提高“治別人治不了的病,開別人開不了的刀”的醫者情懷和精湛醫術;建立門診、急診、住院、手術、高齡照護、慢病管理、社區轉介、臨終關懷等全鏈條醫療服務體系,為北京地區、京津冀乃至全國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經濟、可及的健康醫療服務;構建科主任領導下的主診醫師負責制(Attending in Charge)、全責護理模式、全人醫療照護、整合式醫療、全流程醫院信息系統支撐,醫療與行政分工協同治理的精益管理模式。
記者:作為清華長庚的院長,下一步您將如何推動清華長庚沿著現代化醫療發展方向前進?
董家鴻:在十年的發展中,清華長庚始終秉持服務健康中國、增進人類福祉的初心,堅持“創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特色化(Idiomatical)”的“4I”發展戰略,正向著建設國際一流學府型醫院的目標奮進。
清華長庚以“引領醫學創新,提供價值醫療,培養領軍人才,追求卓越管理”為使命,堅持“醫療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醫院運營以醫師為核心,醫院發展以員工為重心”原則,著力打造現代健康醫療服務體系與現代醫院治理體系,同步建構卓越醫師培養體系和先端健康科技創新體系,走出一條穩健、快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以人文、精益、智慧、綠色為特質的清華長庚二期工程即將完工,投入使用后醫院新增空間15.6萬平方米,整體床位將達到1500張,日接診能力將達到一萬余人次。隨著智慧診室、智慧病房、數字化手術室、數字影像、數字病理、醫療大模型、醫療機器人、數字孿生、社區智慧健康照護技術系統等數智技術的應用,清華長庚將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成為引領醫療健康行業的AI醫院標桿。
記者:請您談一下清華長庚在發揮大學教學主體和推行智慧醫療方面的實踐。
董家鴻:清華長庚發揮大學教學主體醫院的作用,建立了“三級兩類五學位”的完整臨床醫學教育體系,深耕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建設,逐步承接“卓越醫師—科學家項目”,創新開設“卓越學者型醫師”項目,探索新醫科頂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集“良醫、學者、領導者”于一身的醫學領軍人才;醫院逐步從“技術立院”走向“學術強院”,相繼建成了精準醫學研究院、智慧醫療研究院、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研究院、智慧健聯體關鍵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數智肝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視覺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等高水平醫學研究平臺,在臨床研究和臨床轉化科學研究領域催生了累累碩果。
比如,2024年11月,清華長庚發布了全國首個精準肝臟外科決策多模態智能體IDEAL。這個智能體不僅可以幫助醫生做決策,還可以預演手術,真正實現了肝臟外科的智能化、數智化、工程化。它提高了手術的質量和效率,還將手術輻射到基層,有效提升精準醫療的覆蓋率。
記者:我國醫學是如何與世界緊密接軌的?您對進一步推動醫學國際化發展,有哪些建議?
董家鴻:雖然我國在某些醫療技術方面處在國際領先水平,但是在醫療體系建設、基層社區醫療服務、現代化醫院管理等方面,我們還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對此,我認為需要對現在的醫學做系統性重構,加強基層社區醫療服務,提升醫院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重視把臨床研究轉化為科學研究,加大對臨床醫生培養的投入,建立以臨床醫生為核心的研究團隊。
例如,2022年,由清華長庚垂直管理的天通苑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運營。這是全國首家由三級醫院直營的健康醫療聯合體,將為社區居民提供集預防、治療、康復、慢病管理、高齡照護于一體的系統連續健康照護。醫院依托清華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和醫院優質臨床資源,實現醫教研協同發展,先后獲批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4個外科醫師國際培訓基地。我們在2016年面向全球進行手術演示,147萬人在線觀看了這次手術。這些都是我們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世界緊密接軌的成果。
目前,人工智能撬動精準外科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們下一個目標,就是創造數智時代的精準外科。
【致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人要擁有大抱負,要胸懷宏偉志愿,致力于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增進人類健康福祉。工作中要不遺余力,應認識到成功成才沒有捷徑,要靠奮斗,靠腳踏實地地埋頭苦干才能實現遠大的志向和目標。
——董家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