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霆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了系統部署,強調要“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是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作出的重要決策。科協作為科技群團組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具有獨特優勢和作用。按照重慶市委六屆六次全會關于加快建設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相關部署要求,重慶市科協將持續迭代升級打造全國地方科協綜合改革示范區,以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改革為著力點,全面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一體改革,堅持以“小切口”撬動大突破,努力塑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改革成果,找準有效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載體抓手,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一是構建服務科技人才新機制,打造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重慶正在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重慶市科協將抓好團結引領工作,以弘揚科學家精神為重點,構建資源挖掘、內涵凝練、內容生成、基地培育、創新傳播全鏈條,有效激勵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更高峰進軍。加強人才培育工作,著力完善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實施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加大對優秀人才選樹宣傳力度,促使更多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做實人才服務工作,健全科協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科技人才機制,圍繞科技人才的成長需求、發展需求、現實需求,不斷提升服務的針對性、持續性、穩定性,讓他們更好地潛心鉆研。
二是構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機制,助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重慶正在持續完善以數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為牽引的“416”科技創新布局,聚力打造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先進材料等產業為代表的“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慶市科協將持續激發創新動能,依托“科創中國”平臺為地方導入全國學會創新資源,塑造“科創重慶”品牌,通過組建科技社團助力現代制造業集群發展示范團、廣泛開展創新方法培訓及比賽等形式,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合作,深度挖掘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構建“產業出題、科技答題”攻關體系,把辦會與辦事結合起來,舉辦科協年會、學術活動、產業論壇等活動,與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院”“先進制造業發展研究院”等智庫機構,支持企業科協牽頭組建產學研聯盟,組織科學家與企業家共研共商,解決產業發展關鍵問題。探索打造應用牽引、供需匹配的科創平臺,更好發揮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的創新集聚效應,與全國學會聯合創建科技創新服務站、企業創新中心等,讓科技工作者所能與產業發展所需實現精準對接,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真正讓創新鏈圍著產業鏈轉動。
三是構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新機制,高水平建設西部科普中心。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今年3月,重慶市政府與中國科協聯合制定了《重慶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實施方案》,力求為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供重慶方案。重慶市科協將深化新時代科普能力建設研究中心和科普創新實驗室建設,促進科普研討交流合作,推動科教資源、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構建起科普理論研究與科普創新實踐“雙輪驅動”機制。聯合西部地區科協組織辦好西部地區科協科普聯盟,健全聯席會議機制,促進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構建攜手同心、協同發展、相互融合的西部地區科普事業共同體。堅持科普惠民工作導向,聚焦“一老一小一農”重點人群,深入實施“銀齡跨越數字鴻溝”行動、科普助力教育“雙減”行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科技創新的新期待、新需求。
四是構建科協組織模式變革新機制,努力提升社會化、體系化動員能力。“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是科協組織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的方向。重慶市委提出,全市各級科協組織要以“創新爭先建功新重慶”品牌為載體,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快推動工作理念、機制、手段的系統性重塑。重慶市科協將著力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強化黨建統領,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抓好“兩長一書記”(理事長、秘書長、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推進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現代化,在服務國家戰略、凝聚科技力量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著力創新基層組織形式,強化園區科協的統籌職能,組建企業科協聯合會,完善區縣科協協同發展機制,探索跨區域設置基層科協組織,持續提升組織覆蓋面和工作有效性。著力推動數字化變革,打造“科普重慶”“渝科家園”等數字化應用,構建方便快捷的綜合應用場景,促進數據貫通共享,提升科協組織智治能力與水平,努力為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