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賈藝群
企業研發遇到難題怎么破解?近日,甘肅省渭源縣科技局“牽線搭橋”,選派專家前往企業精準對接。專家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公司目前有黨參、當歸、黃芪等道地藥材及‘渭水源’中藥精制飲片等產品類目。但是,這些產品的附加值都不高。”甘肅渭水源藥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秦飛說,“今年,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渭源科技特派團中藥材產業組成員、蘭州大學教授陳保華的幫助下,我們研發了包括‘渭源藥膳’在內的一系列‘大健康’產品。這不僅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還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2022年以來,渭源活躍著一支“國字號”隊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渭源科技特派團。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10名專家,匯聚在渭水源頭,各展所長,為該縣馬鈴薯和中藥材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渭源科技特派團顧問金黎平(左三)、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渭源科技特派團團長李德明(左一)一行深入甘肅國豐種業公司路園示范基地調研指導。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幫扶伊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渭源科技特派團團長李德明就多次組織科技特派團的專家開展調研。在他看來,只有“面對面”“零距離”地深入一線,才能真正了解和摸透渭源縣兩大產業的癥結,進而實現精準幫扶。專家結合渭源縣的實際情況,針對馬鈴薯產業提出了優化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提升種植機械化程度、加強新型應用技術人員培養的發展路線;針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了合理有效倒茬、種植初期干預、規范用藥、提升產品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國家科技特派團馬鈴薯產業組的到來,讓渭源縣祥寶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祥這個種地多年的“老把式”開了眼界、添了信心。2023年,國家科技特派團馬鈴薯產業組提供定薯系列原種4.5噸、原原種8000粒。國家科技特派團還在會川鎮棉柳坪村馬鈴薯特色產業高標準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實施優良新品種示范和富鋅馬鈴薯栽培,將新技術運用作為科技創新重點。得益于專家們“手把手”的服務指導,陳祥的合作社馬鈴薯平均增產16%,薯塊鋅含量增加33%。陳祥不但喜獲馬鈴薯大豐收,更是學到了寶貴的技術。國家科技特派團真正實現了科技“贈”農,授人以“漁”。
組織技術攻關促進產業發展
渭源科技特派團結合科技特派員制度,采取“師帶徒”的方式,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科技隊伍。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科技特派團實現“傳、幫、帶、教”的“造血式”幫扶。近期,渭源縣科技局組織舉辦2023年“組團式”幫扶省級重點人才項目科技人才培訓班。培訓現場,陳保華就渭源縣中藥材種植現狀、不同中藥材的功效和開發思路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定西綜合試驗站站長李豐先針對馬鈴薯種業概況、品種選育、種薯繁育、質量控制等進行了培訓。科技特派員李永成表示,今后將繼續通過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努力送科技、送服務、解難題。
科技項目能有力帶動產業發展。科技特派團積極爭取的“渭源縣寒區馬鈴薯種薯繁育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以“優質高產、提質增效、扶強培優”為目標。該項目旨在加快構建以種薯繁育低成本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要素集約化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技術體系,重點開展馬鈴薯低成本種薯擴繁、病蟲害綜合防控和機械栽培技術集成示范。這些舉措大大提振了種薯企業的積極性,也為馬鈴薯產業的提質增效注入強勁的科技動力。
渭源縣科技局局長李霞說:“國家科技特派團工作啟動以來,我們搶抓政策機遇,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人才優勢,探索出了‘國家科技特派團+項目+企業+基地+農戶’的幫扶新路徑,為渭源縣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在基層調研中,各鄉鎮、企業反映最強烈的種植土傳病害問題,一直讓中藥材產業組的專家們揪心。對此,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高素霞和廈門大學教授王兆守,到4個鄉鎮12個黨參種植基地針對輪作倒茬、土傳病害預防、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農殘超標問題等進行調研。他們對黨參黃心病病株取樣,并指導渭源縣瑞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針對黨參黃心病的問題進行配方肥料研發。
科技幫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李德明表示,國家科技特派團將一如既往地立足渭源中藥材和馬鈴薯產業發展需求,做好精準對接和優質服務,確保服務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