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瀟瀟?高嬌嬌?科技日報記者 朱彤
“我種玉米、馬鈴薯很多年了,以往種地都是憑老經驗,一直認為農作物要想獲得高產,就必須要多施肥、多打農藥。自從彭書記來了后,她給我們宣傳測土配方施肥的好處,給我們講解不合理施肥對土壤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帶領我們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用生物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減少了化肥農藥用量。”7月14日,新疆拜城縣新繁榮農業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趙得領說。
他口中的彭書記,就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科技特派員彭冠初。
15年來,她深入基層,熱心服務“三農”工作,把教學課堂設在田間地頭,充分發揮技術推廣“培訓員”、產業發展“指導員”、成果轉化“示范員”的作用,促進了產業優化升級,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化驗室的老彭
2008年初,拜城縣被列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補貼縣之一,在考慮到沒有土肥技術人員的實際情況后,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彭冠初主動承擔起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并開始組建化驗室。
從那時起,彭冠初白天下鄉抓試驗,晚上加班加點搞材料。在項目實施之初,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于是她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農學、土化專業等方面教材,向有經驗的同行同事虛心請教。
按照化驗室組建要求,彭冠初從儀器設備、人員管理、環境條件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范和改革。每一臺儀器的安裝、玻璃試劑的配備、藥品藥液試劑的配制……具體到化驗過程中的每一個具體細節,她都親自指導和操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帶領下,化驗室已初具規模,各項儀器基本到位,布局也十分合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彭冠初經常帶領同事開展小麥、玉米肥料試驗示范和植株樣地采集、考種工作,親自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和翔實記錄田間試驗數據,對肥料試驗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并撰寫試驗報告。通過項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節本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效果顯著,實現畝平均增產28.8公斤,畝節肥2.75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3%-5%。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為人親切友善,她的同事常稱她為“老彭”。同事古麗巴哈爾·卡哈爾說:“老彭不怕困難,經常鼓勵大家,在平時遇到一些技術困難上,她都會對我們進行悉心指導,在她的幫助和指導下,我也可以獨立開展各項土壤監測工作和解決化驗中出現的問題了。”
彭冠初給村民講解玉米的病蟲害防治。
村民們的彭隊長
2018年至2020年,彭冠初來到大橋鄉英買里村開展“訪惠聚”工作,擔任工作隊副隊長。
駐村期間,彭冠初在開展精準脫貧工作的同時,堅持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和試驗示范研究,利用入戶走訪時機,對小麥生長情況進行觀察研究,針對其生長情況開展針對性技術指導。
在彭冠初的帶領下,村民們積極學習種植技術。村民肉孜·庫爾班就是其中的一員,之前他在家中種植的小麥產量不高,家里收入也比較低,經過多次技術培訓,肉孜·庫爾班種的小麥產量有了很大提升,自己也成為了種植能手。
肉孜·庫爾班說:“以前我家種地產量不高,自從彭隊長來到我們村,她就經常來我家,給我教了很多技術。在她的幫助下,我家的小麥產量越來越高,收入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感謝她。”
合作社的彭書記
“這個馬鈴薯已經進入盛花期,也就是塊莖增長期,這時候我們要加大肥水的管理……”這幾天,彭冠初在田間指導村民如何種植馬鈴薯。
今年,彭冠初響應號召,到察爾齊鎮積極領辦創辦合作社,擔任黨支部書記和技術顧問,全程參與和指導領辦合作社的成立、管理和運行。她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發揮專業優勢為合作社提供科學、精準技術指導,在農業生產中認真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指導服務,科學編制合作社年度種植計劃和開展科學種植技術培訓,引導與農產品加工銷售公司聯系對接,為發展壯大合作社規模和帶動合作社及入社農民年度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她先后榮獲“全國土壤肥料檢測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被自治區農業廳評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先進個人、自治區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稱號。前不久,6月29日,在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制度20周年總結電視電話會議上,彭冠初受到自治區通報表彰。
談到榮譽,彭冠初深有感觸地說:“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將繼續在‘三農’領域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圍繞現代農業種植做好科學技術指導,引導合作社與市場進行積極對接,進一步完善合作社運營機制,組織社員做好農產品銷售,著力推動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彭冠初帶領社員在小麥地里進行測量土壤養分含量。
(阿克蘇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